4月4日,一场2500万人的36小时核酸检测“竞速赛”,在上海的每一条街巷、每一栋楼宇打响,目标是尽锐出战、以快制快,用最短时间遏制疫情扩散。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联合名医主刀举行了一场科普直播,邀请深圳市疫情防控专家组组长、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卢洪洲教授作《科学防控新冠疫情,携手共渡当下难关》防疫专题讲座。
卢洪洲教授作直播讲座
此次线上讲座由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主办,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医疗专家委员会承办,名医主刀协办,一经预告,直播间里挤满了慕名前来听卢洪洲教授作讲座的观众。卢洪洲教授的讲座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讲座结束后,观众们反应热烈,意犹未尽。
讲座上,卢洪洲教授从全球最新新冠疫情概况、全球疫苗最新进展、新冠防控“中国方案”三个方面进行科普。名医主刀根据卢洪洲教授讲课内容和观众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
“全民免疫”不可取
有人说“奥密克戎是一个大号流感”,卢洪洲教授并不这么认为。欧美国家之所以病死率低,是因为欧美国家在经过了大范围的流行感染后,已有大量的死亡数量,剩下的人要么已经感染过,要么接种了加强针。但我国没有经过这种大范围的感染,国内还有较多的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当我们在接种疫苗时,他们会由于各种基础疾病或者肿瘤没有接种疫苗,被感染的概率很大。这些没有接种疫苗的人数字并不小。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国家很多城市都处于老龄化社会,就像香港,一旦“躺平”,靠主动免疫产生群体免疫保护没有形成,短期内会有大量的人员死亡。
针对我国当前的疫情形势,卢洪洲教授认为,力争在短时间内做到动态清零,依然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新冠防控策略。
我国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密接者信息追踪系统与超强的核酸检测能力,决定中国不可能出现大流行。
当大多数高危人群接种了有效疫苗后,新冠疫情局部暴发和再次流行的风险,包括感染新冠变异毒株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同时,医院和诊所也应当发挥疫情防控的“哨所作用”,加强培训和规范管理。
抗原检测为核酸检测的一大补充
如果一个人做出来抗原检测是阳性,说明传染性非常强,99%是传染源。
如果抗原检测做出来是阴性,有68%的可能性是假阴性,可能处在潜伏期或者是发病的后期,需要做核酸检测再去复核。
所以假如昨天做出来的抗原是阳性,就需要第一时间要把自己当做是传染源,进行相应的自我隔离。
修改自BMJ文章
(Alex Crozier et al. BMJ 2021;372:bmj.n208)
目前核酸阳性仍是确诊患者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但基于抗原检测方便、快捷、成本低的优势,普通民众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居家检测,抗原检测成为核酸检测的一大补充。
《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
未来疫苗研究重点是通用核酸疫苗
卢洪洲教授提出,我们要跟病毒赛跑,最主要的,是要研发通用的、有效的、吸入性的、能够刺激细胞免疫的疫苗,使用腺病毒载体,或者是滴鼻疫苗,使得我们今后的疫苗接种,吸入一针再接种肌肉针,两针一起以后,就可以有效预防新冠病毒。而且今后的疫苗会是纳米颗粒疫苗、长效疫苗,使得我们不至于几个月就要重复加强一层,这是我们科技方面的要努力的方向,疫情最终要彻底的控制,还是要靠疫苗。
有人说病毒今后的毒性会大大减弱,病毒存在就是为了不断复制,只要给病毒复制的机会,就有可能毒性减弱,也可能毒性增加,因为病毒在变,病毒可以重组,那么这个重组的病毒或变异的病毒,毒性确实有可能会减弱,比如奥密克戎就减弱了,但是德尔塔病毒是从原始的病毒变异来的,它的毒性就增强了,它的传染性也增强了。所以,并不是说病毒变化唯一的方向就是逐渐减弱,它有可能减弱,也有可能增强,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监测,而且我们要在科技上面有很好的疫苗设计的理念,还是要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所突破,重点研发通用核酸疫苗,这样才能够根本地控制疫情的蔓延。